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2.0版保障美麗中國建設
9月19日國新辦舉行“高質量完成‘十四五’規劃”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,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介紹,要以建設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2.0版為抓手,持續提升監測預測能力,為美麗中國建設及時提供更加全面、準確、客觀、真實的監測數據。

“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頂梁柱,也是奠基石,是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。”黃潤秋表示,這些年,每天上班第一件事,就是打開電腦看一看當天全國的生態環境質量怎么樣,再了解一下近期的趨勢性變化,這樣才能做到“胸中有數、心里不慌”。
經過長期努力,特別是“十四五”期間的快速發展,我國已經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、涵蓋要素齊全、布局科學合理、技術手段較為先進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。其中,由生態環境部直接組織監測的站點達到3.3萬多個,覆蓋了全國所有的地級及以上城市、重點流域和管轄海域,涵蓋了水、大氣、土壤、噪聲、海洋、生態等各類要素,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強有力支撐。
隨著污染防治攻堅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深入推進,對監測數據的精準性、全面性、時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,迫切需要結合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云計算等現代科技手段,推進監測網絡的數智化轉型,實現采樣分析、運行維護以人工方式為主,轉向以運用自動化、數字化、智能化手段為主,建立起天空地海一體化,“全域感知、人機協同、自主可控、智能高效”的新一代監測網絡——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2.0版。這對整個監測體系來說,將是一次系統性重塑。
目前,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數智化轉型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:一是在采樣、送樣、分析測試等環節,已經實現打通全過程自動化。以地表水監測為例,通過無人機自動采樣,耗時可以節約70%以上;在分析測試環節,“黑燈實驗室”可以實現關燈無人值守自動連續完成分析測試工作,效率相對人工提升8倍以上。二是在監測設備改造方面,實現了水、大氣自動監測站以及儀器設備狀態診斷和維護的智能化。三是加快“人工智能+”新技術應用。建設了生態環境圖譜庫、聲紋庫等,利用AI技術實現智能識別、智能分析、智能篩查定性,精準識別問題來源。
黃潤秋認為,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,已經成為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。從各地旅游宣傳標語就能夠體會到這一點。這些年,生態環境部圍繞《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》,細化制定任務清單、政策措施清單和責任分工三個清單,持續推動美麗中國建設落地見效。
一方面,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全面啟動。今年1月,國辦轉發《關于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的實施意見》,以深化改革的思路分級分類建設先行區,打造美麗中國建設示范樣板。其中,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區域率先發力,完成了先行區建設行動方案的編制。將全面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部署,學習運用“千萬工程”經驗,加快打造美麗城市、美麗鄉村的示范標桿。
另一方面,美麗河湖、美麗海灣建設加力提速。堅持以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為重點,大力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,將全國2573個河湖水體列入國家清單,目前已推出94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。堅持“一灣一策”,實施美麗海灣提質增效行動,推出了31個優秀案例,并在廈門、秦皇島等7個城市探索全域美麗海灣建設。
黃潤秋展望,“十五五”生態環境部將錨定目標、接續努力,加快形成美麗中國建設新格局。一是地域范圍“全覆蓋”。著力破解區域性、流域性生態環境問題,塑造各具特色、多姿多彩的美麗中國建設板塊。二是環境要素“全打通”。強化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,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,實現生態環境全面改善。三是發展方式“全轉型”。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,加強減污降碳協同增效,促進綠色生產力形成和發展。四是治理能力“全提升”。補齊環境基礎設施和治理能力的短板。
這位部長最后特別強調,建設美麗中國是“口碑工程”,不是“口號工程”,必須堅持實事求是、因地制宜,堅決反對各種形式主義,不搞掛牌創建和層層評比,要以實實在在的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,讓人民群眾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美麗中國建設的實際成果。




